許包野
(1900-1935),又名許鴻藻,廣東澄海人,出生于泰國華僑家庭。1920年起,先后赴法國、德國、奧地利留學,獲哲學博士學位。1923年,由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,參加中共旅歐支部。1926年,到莫斯科東方大學任教。1931年,“九一八”事變后回國,1932年5月,任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巡視員,10月,任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書記。1934年7月,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,同年10月,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。1935年2月,在河南開封被捕,解來南京,不久犧牲。
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在法國建立的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,在其短短幾年的光輝歷程中,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革命人才,為開創黨的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。許包野,這位雨花英烈中知識精英的代表,就是當年中共旅歐支部的成員之一。許包野在歐洲學習、工作達11年之久,由一名愛國青年成長為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。回國后,他先后擔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、河南省委書記,在那個需要鮮血與生命守護信仰的年代,以徹底的自覺和豪邁,以身殉“道”,譜寫了最為壯麗的共產主義理想之歌。
一
1900年5月31日,許包野出生于暹羅(今泰國)華富里一位僑商家里。父親許錫昌,自小離家赴暹謀生,是一個思想開明、熱愛祖國、熱愛故鄉的華僑。許包野7歲時隨父母回國,先在家鄉念私塾,11歲進縣立鳳山小學,15歲進澄海縣立中學,因勤奮又聰穎,考試常名列前茅。平時愛讀古書,孔子、老子、墨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,他都啃過;《水滸傳》《三國演義》《西游記》,他也潛心進行研究。17歲那年,母親逝世,父親按家鄉“娶孝婦”的習俗,給他物色了一位賢良卻沒有文化的農村姑娘叫葉巧珍的為妻。婚后,他給妻子改名叫葉雁萍。
許包野與弟弟許澤藻合影
1919年上半年,許包野中學畢業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,1919年冬,他抱著“輸世界文明于國內”、“造成新社會、新國民”的思想和成為一名“研究高深學問”的學者志向,參加蔡元培為會長的“華法教育會”組織的赴法官費留學的招生考試,以廣東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被錄取。
1920年4月,他辭別故鄉,前往法國里昂大學攻讀哲學和法律。
二
里昂,位于法國東南部,長期為法國政治中心。里昂中法大學坐落在里昂富爾的維耶爾山丘上,校園由一座昔日的軍事要塞改造而成,環境清幽。初來乍到,老牌資本主義法國的工業、科技水平令許包野贊嘆,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和激烈的勞資對立更令他震驚。里昂,作為法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之一,工人罷工的事時有發生。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在他心目中曾經所擁有的光環一天天變得暗淡。法國嚴重的經濟危機,很快也打亂了他原來的留學計劃。
這年冬,他寫信給在暹羅的父親,告訴他法國社會動蕩,法郎貶值,生活費用太高,而德國的生活費用較低,科學較發達,打算轉到德國留學,要求寄給2000塊銀元,作為轉學的準備。父親經過設法籌措,滿足了他的要求。
1921年,許包野從法國轉到德國的哥廷根,進入格奧爾格——奧古斯特大學繼續學哲學,并學習軍事學。
哥廷根位于德國中部,是著名的大學城,城市很小,當時人口只有40000人。奧爾格——奧古斯特大學,培養了許多知名的學者,當時有40多個中國留學生在此學習。
1923年春,許包野在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中,結識了寬厚和藹,有兄長風范的朱德。當時,朱德已由周恩來介紹在柏林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在朱德的關心影響下,許包野結合專業大量研讀馬克思主義書籍,結合資本主義制度下德國的社會現實,許包野擺脫改良主義的束縛,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救不了中國,逐步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敬仰,認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。不久,許包野在朱德的介紹下,加入中國共產黨,成為中共旅歐支部的一名成員。
當時,在哥廷根的中共旅歐支部的黨員,每星期三在朱德的主持下召開一次會議。開會的地點,有時在哥廷根郊區,有時就在哥廷根朱德的住處。大家一起學習研讀馬克思的《共產黨宣言》、恩格斯的《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》、列寧的《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》、梅林的《唯物史觀》、布哈林的《共產主義ABC》等著作,還就《向導》《國際通訊》等刊物上登載的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章進行討論。通過這些學習活動,許包野的政治視野日益開闊,革命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。
1923年10月許包野(后排右二)與朱德(前排右三)等人在德國哥廷根合影
1920年,許包野在法國寫給父母的信
1925年1月3日,在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駐德支部召開的常年大會上,朱德當選為執行委員,分工負責組織工作。朱德離開哥廷根,回到柏林,專門從事黨務活動,朱德還主持創辦了《明星》刊物,向留學生宣傳新三民主義和國共合作的政策,許包野配合朱德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工作。
1925年6月,五卅運動的消息傳到德國。中共旅歐支部立即動員全體黨員,全力以赴,組織廣大旅歐華人,反對帝國主義鎮壓中國革命,聲援國內五卅運動。許包野響應號召,積極投入運動。他在朱德的帶領下,同旅德的中共黨員,到一些城市和工業區講演,組織中國留學生和僑民舉行示威集會。“五卅慘案”的發生,也得到了德國人民的強烈同情。德國共產黨組織的支持中國的活動前后延續了一個來月。6月18日晚,德共在柏林市立陶樂珊中學的廣場上組織演講會,聲援中國、南非和保加利亞人民的革命斗爭。朱德帶領在柏林的一些中國留學生應邀參加集會。數千名來自許多國家的留學生集結在廣場上,不少人走上講臺發表演說。盡管當時下起了大雨,但是,整個會場的氣氛卻十分熱烈。當集會就要結束時,柏林警察當局突然出動大批警察沖入會場,朱德、許包野等20多人遭到逮捕,被押上敞篷汽車,關進亞歷山大廣場旁的警察監獄,被帶到牢房的第三層,一人一間被單獨監禁。
第二天,德國共產黨機關報《紅旗》就此事刊發了聲明,向執政的社會民主黨提出強烈抗議。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之下,朱德、許包野等中國留學生三天后被釋放,但同時,他們也被德國政府驅逐出境。
1925年7月,在中共旅歐支部的安排下,朱德離開柏林,乘船前往蘇聯。許包野來到奧地利的維也納,繼續學哲學。離開時,他已經獲得博士學位。
1926年下半年,許包野抵達向往已久的十月革命的圣地——蘇聯,來到急需東方教師的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任教,向中共派往蘇聯學習革命之道的留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理論。他把從德國學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們,影響了一大批青年學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。這些留學生大多是共產黨員,許多人后來成了中國革命的骨干。在許包野的學生中,有后來成為江蘇省委組織部長的黃勵,宣傳部長的陳原道。許包野學識淵博,精通德、法、奧、俄等多國語言。在蘇聯的5年時間里,他還兼任過莫斯科市的地方法官,不遺余力地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貢獻自己的智慧。他在莫斯科時一直使用俄文名字——保爾。
三
1931年1月,共產國際派許包野回國工作,他從蘇聯的西伯利亞經黑龍江秘密回國。
許包野一踏進國門,就被國民黨特務監視、跟蹤。為了擺脫敵特的盯梢,許包野繞道新加坡,幾經周折,終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。許包野踏進家門時,日夜思念他的家人特別是妻子驚喜萬分。當年那個帶有鄉土氣息、略顯稚嫩的中學生,現在已經成為儀表堂堂、風度翩翩的洋博士了。但許包野只在家里住了10天,當他得悉二弟許澤藻在廈門搞地下工作時(許澤藻當時化名許依華,任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),因急于同黨中央聯系,便匆匆辭別親人奔赴廈門。為瞞過敵人耳目,他在香港停留了一個多月,才化裝成海員乘船到新加坡,再從新加坡到達廈門。
許包野回國時不能隨身攜帶組織介紹信,只記下共產國際同中共中央約好的聯絡暗號,所以,他雖在廈門找到了黨組織,卻沒有正式組織關系。直到廈門中心市委把許包野寫的回國詳情報告黨中央之后,黨中央才把許包野的組織關系轉到廈門。在這之前,許包野以一個普通黨員的身份,服從中心市委的工作安排。他接受中心市委派遣,巡視安溪。他認真聽取安溪縣委匯報,幫助整頓游擊隊,幫助建立農會、赤衛隊和少先隊等組織。在廈門,他化名阿寶、寶霞。
1934年5月31日,許包野寫給黨中央的信
1932年8月,廈門中心市委書記王海平不幸被捕犧牲;9月,代理市委書記的許澤藻也遭逮捕,不久犧牲。10月,黨中央任命許包野為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書記,從此,他挑起了領導廈門和閩南十幾個縣開展革命斗爭的重任。
在極為艱險復雜的白區斗爭環境中,許包野領導黨的組織堅持地下革命斗爭,恢復和發展了所屬縣、區的地下黨組織。在許包野的領導下,廈門中心市委及各縣黨組織,領導工人建立失業工人委員會,動員工人和閩南農民赤衛隊員參加游擊隊,領導和發動農民建立農民委員會、農民協會,開展土地革命,發起援助東北義勇軍運動,進行抗日救國宣傳,逐步開辟了新的工作局面。他十分重視黨的宣傳工作和理論建設,親自領導廈門文化協會,秘密出版《發動機》《戰斗》《群眾報》等雜志和報紙,發揮著傳播知識、鼓舞士氣的作用,還把中共中央文件匯編成《革命叢書》,供黨員、干部學習,提高黨員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。
曾任廈門中心市委機要秘書的謝飛回憶,當時,許包野經常用潮汕話和她交談,在學習和革命斗爭中教育和鼓勵她。謝飛還記得有一次,有個同志問:“為什么外國人能造出許多現代化的東西,我們中國為什么造不出來?” 許包野回答:“那是由于那些國家是資本主義制度,鼓勵發展經濟,生產發展了,資本家便可以獲得利潤。資本家為了得到更多利潤,便要生產許多現代化的商品。而中國是個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的國家,經濟落后。” 半個世紀過后,謝飛還清晰的記得許包野對她講過這樣一段話:“中國人不笨,外國人做得到的,中國人也能做到。中國工業不發達是因為封建制度時間太長,尤其是受帝國主義侵略之后,中國更窮了,更顯得落后了。革命成功后,中國經濟、文化的發展會快起來。”
在許包野的出色領導下,廈門中心市委所屬閩南地區10多個縣、市的革命運動蓬勃發展,黨員發展到近1000人,廈門地區的“反帝大同盟”、“革命互濟會”、“赤色工會”等群眾組織紛紛建立,漳州、泉州、安溪的游擊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。
1934年7月,因中共江蘇省委連遭國民黨當局破壞,中共中央決定將許包野調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,組建新的省委領導班子。當時上海地下斗爭形勢十分嚴峻,許包野到任后, 使用在蘇聯時曾使用過的名字“保爾”開展工作,采取“一個人只知道一個地方”的嚴密組織措施,積極組建黨組織。不久,他就被叛徒盯住,敵人想方設法誘捕這個名為“保爾”的中共重要人物。許包野發現敵情后,機智沉著,勇敢果斷地與敵人周旋,以其豐富的地下斗爭經驗,及時配合中共中央處決了叛徒老龔,純潔了革命隊伍,保護了革命同志,使重建的新省委很快恢復了組織活動。對國民黨特務機關來說,“保爾”始終是一個謎團,直至他調離江蘇省委,敵人最終也沒能掌握他的行蹤。
同年10月,中共河南省委遭到敵人破壞,黨中央安排許包野擔任河南省委書記。他到河南工作時,適逢中央紅軍開始長征,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也開始西征,白區地下黨的工作遇到更大的困難,斗爭環境更加險惡,許包野不顧個人安危,每天早出晚歸,為恢復發展黨的力量,發展武裝隊伍和建立革命群眾組織而四處奔走。
1935年2月,由于組織內部出現叛徒,許包野在河南鄭州不幸被捕,隨即被押解到南京國民黨中央軍人監獄。在各種刑具的折磨下,許包野始終堅貞不屈,視死如歸,嚴守黨的機密,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。不久,他在雨花臺被敵人酷刑至死,時年35歲。
許包野為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貢獻了自己的生命,然而,半個世紀卻無人知曉。許包野的親人、戰友一直在尋找他的下落。許包野在廈門期間,妻子葉雁萍曾到廈門找過他,往后就再也沒有許包野的音訊。20世紀80年代,在謝飛等革命老同志的關心下,在廣東澄海、福建廈門、江蘇、河南地方黨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,輾轉多地,多次化名的“許包野”終于有了下落。1987年3月,在烈士犧牲52年后,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追認許包野為革命烈士。遺憾的是,許包野烈士的遺孀葉雁萍老人沒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,已于1985年12月27日去世了。從此,這位湮沒了50多年的為理想而獻身的留德哲學博士——許包野的革命事跡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展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