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廣東省開平市自力村內的稻田與四周的碉樓相映成趣。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攝
在僑鄉廣東開平,矗立在鄉野間的上千座中西合璧的碉樓,在曾經動蕩不安的歲月里給了開平人一個安居的夢,至今仍牽動著海外僑胞的思鄉情。
19世紀中葉,開平等地農民迫于生計,踏上海外謀生之路。當時,潭江流域一帶洪災和匪患嚴重,華僑有所積蓄后,紛紛回鄉或匯款興建居守兼備的碉樓,至20世紀30年代達到高峰。一座碉樓是否具備很強的防御功能,主要看其突出樓體的角堡(俗稱“燕子窩”)和射擊孔的數量。
“碉樓是開平人去海外賺錢后回來建造的,見證了一段華僑文明的輝煌。盡管有的人離開了開平,但是這些建筑是他們的家園,也是他們的根之所在?!蔽逡卮髮W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暨建筑系教授譚金花說。
碉樓是中國鄉村常見的防御性建筑。開平被譽為“中國碉樓之鄉”,其碉樓數量多,既有中國傳統碉樓建筑特點,又融合外來建筑文化風格,形成一種特殊的鄉土建筑類型。電影《讓子彈飛》在此取景,更讓開平碉樓被廣泛熟知。
開平自力村的碉樓群以建筑精美、布局和諧聞名,古榕樹、荷塘、稻田與四周的碉樓、民居相映成趣。
銘石樓是自力村最高的一座集居住、防御功能于一體的碉樓,由旅居美國芝加哥的華僑方潤文于1925年回鄉修建,為銘記父親方守錫一生打石的生涯,遂將此樓命名為“銘石樓”。
銘石樓處處可見設計者中西合璧的巧思,其屋頂中央設有六角攢尖式涼亭,配以綠色琉璃瓦、愛奧尼式柱子和羅馬拱券,正面有巴洛克曲線山花,下面是“銘石樓”的匾額。
“開平70%的碉樓是混凝土結構,水泥來自英國和瑞典,鋼筋來自德國,瓷磚來自意大利,木材來自印尼。不僅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進來了,更重要的是西方建筑文化也進來了?!蔽逡卮髮W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張國雄說。
走進銘石樓,仿佛穿越到樓主人居住的年代。入口處的德國鋼板門窗已經銹跡斑斑,客廳擺放著從意大利進口的玻璃屏風。房間內有多個華僑回鄉時專門用來裝貴重物品的“金山箱”,箱子的大小和數量是華僑身份和財富的象征。
沿著陡峭狹窄的樓梯拾級而上,樓主人的時髦生活方式逐一展現:西式炊具、第一代手搖縫紉機、臺式留聲機、進口奶粉和化妝品、浴缸、馬桶……
“我們當年清理這棟樓的時候,婦女用過的法國香水和美國龐氏面霜,男人用過的三五牌香煙和威士忌都保留在這里。僑鄉民眾的生活跟海外聯系非常密切?!睆垏壅f。
澳門開平青年會會長方煥興是自力村華僑后代,1973年出生于開平,其先輩方文龍、方文勝于1917年建起自力村最早的一座碉樓——龍勝樓?!拔页錾臅r候奶奶還住在里面,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搬出來,小時候我經常到里面玩,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留聲機,那時候國內還沒有普及?!狈綗ㄅd說。
開平碉樓在鼎盛時期有3000多座,至今完好保存1833座,分布在15個鎮(街)。從建筑形式上看,有別墅式、庭院式、教堂式,較為全面地融匯了世界各國建筑的精華。
其中,赤坎鎮三門里村落內的迎龍樓是開平市現存最早、形制最原始的碉樓;蜆岡鎮錦江里村落內的瑞石樓是開平現存最高、最美的碉樓,有“開平第一樓”之稱。2007年,“開平碉樓與村落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成為中國首個華僑文化世界遺產。
從小在開平長大的譚金花,自2009年起在開平建立“倉東遺產教育基地”。譚金花介紹,“倉東遺產教育基地”面積約300畝,面向全球開放,華僑華人到這里可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。
“當年離鄉間漂洋到金山,流血流汗為賺錢,拋妻別子情凄慘,孤單有家亦難還。思念親人長抱依,別時容易見時難。”當地民謠唱出了華僑那時外出闖蕩的艱辛,對于他們來說,“故鄉的碉樓和村落,就是心中最深的牽掛。
(來源:中新網)